?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成功為一患者切除世界罕見巨大腫瘤
——17名醫(yī)護、16個小時、換用100多件手術服、輸血量達5000毫升
■ 劉 翔 譚 敏 丁東閣 吳福麗
那年5月26日,腰上長著一個重約200斤的巨大纖維瘤的楊先生,“乘坐”面包車后備箱來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燒傷整形科求治。7月3日上午10時,陳敏亮和 17名醫(yī)護人員組成的手術團隊開始了長達16個小時切瘤手術,這臺復雜罕見的手術獲得了成功。
28年來,患者身上的纖維瘤由拳頭大長到“鋪床蓋被”的地步。
楊先生出生時右臀部就有雞蛋大小的青色胎記。9歲時,胎記處皮膚變?yōu)楹诤稚议L有毛發(fā)。這之后病變組織逐漸高出周圍皮膚。
12歲時,楊先生臀部肉瘤長到拳頭大小,當?shù)蒯t(yī)院檢查為“神經纖維瘤病”并做了切除術,但此次切除術沒有根治和抑制住肉瘤繼續(xù)生長的勢頭,而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此后的3年內,楊先生右大腿部和背部相繼長起了瘤子,并且瘤子慢慢連在一起,有一種“一日不見,則長三尺”的勁頭。他的家人先后咨詢幾十家醫(yī)院,但幾乎得到的全是不無遺憾的回答:這種神經纖維瘤無法根治,也沒有好的藥物治療方法。楊先生只能聽任瘤子瘋長,心在流血。那年4月份一天,有人對他父親說,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的整形四科主任叫陳敏亮,曾經治療成功過類似疾病。他們幾經周折聯(lián)系上了陳主任。
近半年來,瘦弱的患者飽受近200斤重的纖維瘤的折磨,整日“抱瘤而坐”,平躺睡覺簡直成了天大的奢望。
“大夫們!快給我做手術吧!快讓我休息吧!我已經好久沒有躺著睡覺了!”楊先生被推進手術準備間后,對每個穿白大褂的人都發(fā)出同樣的苦苦哀求……
是的,沒有如此遭遇,不知痛苦如此。28年來,楊先生身體各處的纖維瘤,“匯聚”到一起形成了直徑1.2米、重達約200斤的黑褐色大肉瘤球。巨瘤把楊先生整日困在一張雙人床上,大小便不得不在床上解決。為了減少排泄,他盡量少吃少喝。去屋外曬太陽對他來說已是奢侈。家人實在搬不動他,每次都得請人幫忙。
在楊先生住院、檢查和手術期間,他身上的巨大 “附件”是的檢查、手術用床都成了難題……
面對這樣一位特殊病人,醫(yī)護人員集思廣益。他們用出來“1+1床”辦法,即將楊先生身體放在一張病床上,把“附件”肉瘤堆放在緊挨的另一張床上。住院問題解決后,檢查的難題接踵而來。陳敏亮主任說:“手術前常規(guī)的CT、核磁共振檢查楊先生都做不了,他的瘤子直徑達到1.2米,CT、核磁共振的檢查艙根本就進不去”。在行開放式核磁共振檢查后;又想辦法做部分瘤體血管栓塞術;還制定了各種預防并發(fā)癥的預案??斓绞中g的前兩天,陳敏亮主任又發(fā)起愁來,這位博士生導師擔心的不是這臺復雜罕見的手術,而是擔心常規(guī)的手術床放不下楊先生龐大的瘤子。得到消息的手術室吳福麗護士長,立即組織大家 “制作”出了360度旋轉4次漂浮的仰俯側仰體位手術床,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17名醫(yī)護 、16個小時、 換用100多件手術服、輸血量達5000毫升。手術獲得了成功。
楊先生住院后,醫(yī)院領導和機關都很重視,醫(yī)務部主任親自組織和參加多次院內外專家大會診。經過周密的術前會診、討論和準備,經院長親自“拍板”同意, 7月3日上午10時開始手術。陳敏亮教授主刀,17名各類醫(yī)護人員輪番上臺“輔刀相助”。 患者每一次翻身,都需要十幾個人喊“1、2、3的口號”才能完成。 因瘤子里血流豐富,陳主任最擔心的是術中患者失血過多而危及生命。術前談話時,陳主任把風險告知給楊先生,但是楊先生堅決表示,不管成功與否都要手術,生不如死的日子他再也不能煎熬。
手術中,骨科、介入科、輸血科、麻醉科的主任都來支援。為了縮短手術時間,讓患者盡量少出血,年近50歲、患有高血壓的陳敏亮主任決定不休息,一氣呵成。整個手術持續(xù)了16個小時,期間,陳主任只喝了點水。如術前預料一樣,切開瘤體表面后里面布滿了像蜘蛛網一樣的血管和神經。陳主任憑著高超的手術技藝,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地解決了手術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和危險,手術圓滿順利。此時陳主任卻累癱在手術臺旁。術后,將切下的瘤子隨即一稱約170斤。輸血量達到5000毫升,手術臺上幾十個縫針、敷料、手術器械和物品堆積成小山。工作人員清點還發(fā)現(xiàn),僅醫(yī)生們的手術服就用了100多件。這些都印證著這臺手術的罕見和復雜,經查閱相關文獻,該巨大腫瘤應該是目前世界上有報道切除的最大神經纖維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