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十三:犧牲在抗日前線的“海歸博士”
■萬力聞
他是中國造紙業(yè)的精英,卻毀家紓難支援抗戰(zhàn),“誓為國家盡全忠,誓為民族盡大孝”;他是留美歸國的化學博士,卻在年近半百投筆從戎,掀起抗日救國洪流;他是教育界知名人士,卻義無反顧追隨八路軍轉戰(zhàn)太行,直至犧牲在抗日最前線……
他就是抗日民族英雄、我國著名造紙專家、原河北工業(yè)大學教授楊十三。
楊十三原名楊彥倫,1916年畢業(yè)于直隸省立高等工業(yè)專門學校(河北工業(yè)大學前身)。1920年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1929年回母校任教,擔任化學制造系教授兼齋務課主任。
20世紀30年代,還是匯文中學學生記者的安崗(后來曾擔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經濟日報》總編輯)在采訪楊十三時曾這樣描述——“楊先生是個很瘦而矮的中年人,光頭穿著個藍大褂,足著國產的鞋……我預料他一定是個十足洋味的大學教授,現在一見面,卻原是個工人模樣的學者……”
2011年,記者在北京西城區(qū)佟麟閣路的一處老四合院里,采訪過楊十三的女兒、時年98歲的楊效昭。老人早年參加革命,是八路軍總部的醫(yī)生,朱德等八路軍著名將領都曾經是她的病人。她曾回憶說,抗戰(zhàn)前,父親當教授的月薪是240塊大洋,絕對是“高薪”階層,但全家人三餐“白菜都是珍品,點油亦須計較”。節(jié)省的錢,都用來支持黨的活動和貧困學生。
“說起太爺投筆從戎,那是在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當時,太爺已經將近50歲了?!痹诠ぷ髦?,認真搜集研讀抗戰(zhàn)資料的楊十三曾孫楊小冀對太爺的英雄事跡探究較多。他說,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太爺毅然拒絕隨平津院校南渡,選擇毀家紓難。
當時,楊十三放棄了大學教授的優(yōu)越生活,拿出自己全部的家產,賣掉老家50畝土地,變賣妻子的嫁妝,又動員其他愛國人士紛紛解囊,購買了大批槍支和無線電臺,并將武器裝進特制的雙底木船,經由天津水路,秘密運往冀東抗日前線。
楊效昭記得父親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人不能為錢活著,錢要用在有意義的地方?!?/p>
楊十三的家曾位于天津“五大道”英租界的倫敦道倫敦里12號,即今成都道與芷江路交口的鵬程里,這是一座上下兩層的公寓式洋房,帶有地下室。
楊十三從任大學教授起,就經常把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藏在鵬程里的家中,連家中不滿十歲的小兒子楊津生都懂得去門口看是否有可疑的人。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當日軍進攻天津時,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有目標地投下炸彈,將學院的建筑全都破壞,耗資三十萬元新建的水利實驗館也被炸毀,校舍蕩然無存……”楊小冀告訴記者,當時日軍的暴行引起了全院師生的極大義憤,楊十三與學院代理院長路秀三,電機系主任馬澧,齋務課課員、公民教員連芬亭、洪麟閣等人又是以鵬程里為聯(lián)絡點,一起研究抗日對策。楊十三提議并帶領著楊效賢、楊效昭、楊效棠等子女和河北省工業(yè)學院學生成立了抗日愛國團體——“工字團”。
據史料顯示,“工字團”在中共敵后河北省委和華北人民抗日自衛(wèi)委員會的領導下,動員廣大群眾組建冀東抗日聯(lián)軍西路軍,投入冀東人民武裝抗日大暴動。暴動中,西路軍歷經大小戰(zhàn)斗數十次,雖經挫折,但連戰(zhàn)連捷,并不斷吸引抗日群眾投入到抗日聯(lián)軍,使西路軍隊伍迅速擴展到5000人,連續(xù)攻克了玉田縣沙流河、亮甲店、鴉鴻橋等重鎮(zhèn),并一度攻克豐潤縣城,經大小戰(zhàn)斗50多次,名揚冀東。
據說,行軍路途十分艱苦,干糧不夠,而且水源也少。楊十三一路喝陰溝水,喝出了胃病。1939年夏天,5萬日偽軍分九路向八路軍總部駐地大舉進攻時,楊十三胃病復發(fā),躺在擔架上跟隨警衛(wèi)部隊和敵人兜圈子,長時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逢盛夏酷暑,他的病情日益惡化,因感冒而轉心臟麻痹病。
7月21日下午,太行山黎城縣上遙鎮(zhèn)下了一場滂沱大雨,楊十三隨部隊轉移時與前來“掃蕩”的敵寇遭遇,由警衛(wèi)部隊掩護到濁漳河岸邊。處于重病垂危的楊十三,經不起激烈的顛簸和搖擺,犧牲于擔架上,終年50歲。
當時,八路軍總部為楊十三召開了抗戰(zhàn)以來最高規(guī)格的追悼大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挽聯(lián):
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猶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