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軍,原名丁凱,1913年生于河北省灤縣西沱頭。幼時上學,讀至初中二年級輟學務農,曾任代課老師。
1934年春,丁振軍懷著一腔熱血和遠大志向,考入灤縣高中速成學校。不過,進校后他才漸漸知道,這所學校并非正規(guī)學校,而是由隨日軍進關的漢奸李際春部下劉佐周開辦的一所初級軍官培訓班。劉佐周為了培植親信、招兵買馬,以辦學的名義搜羅當地青年,為其充當炮灰。丁振軍不知底細,求學心切,竟中了劉佐周的圈套。
丁振軍正欲退學之際,有人找到了他。來者是中共灤縣縣委負責人毛樹德和李明,他們受中共地下黨的派遣,打入這個學校做黨的工作。他們看出丁振軍是一位有志青年,向他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罪行,宣傳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等革命道理。丁振軍在毛樹德、李明的引導下,很快接受了抗日主張,并積極參加了秘密抗日活動。
不久,他們的秘密活動被人發(fā)現了。劉佐周下令拘捕了毛樹德、李明、丁振軍。黨組織聞訊立即采取營救措施,將城內著名教師畢慰民老先生請出。劉佐周在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只好以“行為不軌”之名,將他三人從速成學校開除。
此后,毛樹德、李明又將丁振軍引薦給中共灤縣縣委書記趙玉清。
一天,丁振軍與毛樹德、李明爭執(zhí)起來。
“共產黨哪兒有薪金?那是窮人的黨。大家全憑自覺自愿地干?!崩蠲髡f。
“我不信!這個社會哪有這樣的事兒!”丁振軍固執(zhí)已見。最后,他們只好求教縣委書記趙玉清。
趙玉清說:“我雖然不是共產黨員,但據我推測,共產黨員不會有薪金。參加共產黨都是自愿的,不是為了薪金,而是為了勞苦大眾。共產黨是窮人的黨,沒有錢給黨員開薪,不但不開薪,還要交黨費呢!共產黨的活動,全靠黨員交來的黨費和各界人民的捐助來維持的?!?/p>
丁振軍想:趙玉清說得真真切切,想必是個共產黨。于是,他纏著趙玉清要求入黨。趙玉清說:“我不是共產黨,我也沒法讓你入黨,但是只要你認為共產黨好,我可以托人給你介紹。”
后來,丁振軍繼續(xù)參加李明等人組織的秘密活動,表現非常積極,又有見地。趙玉清和李明便對他說了實話,并于1934年下半年吸收他入了黨。當時,灤縣吸收黨員還不敢舉行入黨儀式。丁振軍要求:請黨組織一定為我舉行入黨儀式。趙玉清很高興地答應了他的要求。
丁振軍入黨后,工作更積極了。他按縣委的要求,以小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經常深入到家鄉(xiāng)附近的陳莊、姚莊、甄莊、毛莊、高各莊、田莊子、鐵局寨、趙各莊、大門莊、港北等村,聯絡抗日積極分子,先后發(fā)展了張鶴鳴、張鈞、張瑞珍、康海、康桂珍、李光宇、李光海、周殿元、周殿青、田榮、田義等加入共產黨。到1935年底,灤縣城西南和西北發(fā)展了大批黨員和抗日積極分子。縣委決定,以丁振軍活動的大門莊和高各莊為中心,成立縣委屬下的第一個農村區(qū)委,丁振軍以區(qū)委的名義領導大門莊黨支部和高各莊黨支部。同時,他還被吸收為中共灤縣縣委委員。
1936年劉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期間,曾到河北整頓省委,批判了黨內的關門主義,灤縣黨組織的工作重點從城內轉向農村,縣級黨組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丁振軍在發(fā)展灤縣黨組織方面立了首功。
1937年七七事變發(fā)生后,丁振軍忙得不可開交。他被中共京東特委任命為特派員,到稻地一帶發(fā)展黨組織和抗日游擊小組。9月,華北人民武裝自衛(wèi)委員會冀東分會成立,他參加了分會,并作為灤縣代表之一參加了在多余屯召開的冀東十縣抗日人民代表會議。是年冬末,為支援活動在遷安的華北抗日聯軍冀東游擊第一支隊,趙玉清與丁振軍按照特委的指示,從灤縣抽調14名抗日骨干補充到支隊。有人提出要保存灤縣的武裝實力,丁振軍堅定地說:“支援一支隊就是保存實力的根本,我們應當派最勇敢的人、最好的槍去參加。”
1938年6月,中共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田家灣子召開會議,決定發(fā)動冀東抗日大暴動。丁振軍盼望已久的時刻終于到來了!他將自己的名字丁凱改為丁振軍,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黨創(chuàng)建軍隊,打擊日寇,保衛(wèi)國家。
田家灣子會議后,丁振軍被任命為冀東抗日聯軍第四總隊政治部主任,并以冀熱邊特委特派員的身份,到冀東西部薊縣、玉田、遵化一帶傳達特委會議精神,宣傳并組織暴動。丁振軍離開灤縣前,給他的老同學李健全留下一張字條,上書:“冀東抗日暴動在即,……數年的奔走呼號,為大義的驅使,現在開始兌現。為兄若有不幸,可代為照顧家眷?!?/span>
1938年7月6日,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的風暴首先從灤縣港北卷起,10萬義軍如從天降,遍及冀東。
開灤趙各莊礦有一支土匪孫成章拉起的隊伍,打著抗日旗號,發(fā)展到500多人,在榛子鎮(zhèn)一帶為非作歹。1938年7月下旬,丁振軍帶領抗聯第四總隊通信隊進駐榛子鎮(zhèn),匪首孫成章公然下令收繳了通信隊的武器,并將丁振軍關押起來。丁振軍嚴厲譴責孫成章不積極抗日反而吞并抗聯隊伍的倒行逆施,責問道:“眼下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日寇!我一非日寇,二非漢奸,為何囚我?你殺了我沒關系,可是怎么再打抗日的旗號?”孫成章見丁振軍不好對付,又懾于八路軍第四縱隊的威力,不得不放了丁振軍。根據八路軍第四縱隊黨委決定,要改編孫成章部,丁振軍擔負了引蛇出洞的任務。他號召榛子鎮(zhèn)周圍的聯莊會聯合行動,對孫成章部形成包圍態(tài)勢。戰(zhàn)斗激烈之際,丁振軍只帶3名赤手空拳的戰(zhàn)士從北門入城,將孫成章誘出城外擒獲。八路軍第四縱隊黨委決定將孫成章等4名匪首帶到鐵廠,核實他們的罪惡,將匪首處決,為當地人民除了一害,同時改編了隊伍。
9月,丁振軍隨李運昌帶隊東征盧龍、撫寧,準備到都山建立抗日根據地,后來接到西撤命令,在返途中又參加指揮了孫羅寨戰(zhàn)斗。孫羅寨一戰(zhàn),消滅偽滿軍一個營。10月,冀東抗日聯軍奉命往平西撤退,中途受挫,丁振軍又隨李運昌返回豐灤遷邊區(qū),重新組織抗聯隊伍,堅持山區(qū)抗日游擊戰(zhàn)。
1939年夏,按原計劃準備發(fā)動第二次暴動。丁振軍在灤縣中南部廣泛聯絡老抗聯隊員,組成200多人的隊伍,并被任命為第二十八團團長,準備率部開往平西。后來,上級又決定把丁振軍留在豐灤遷堅持地方工作。丁振軍顧全大局,服從組織決定,留下來從事艱苦卓絕的開辟新區(qū)的工作。
從1939年8月到1942年8月,這三年是冀東抗日民主政權的初創(chuàng)階段。丁振軍受命于中共冀東區(qū)分委,負責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應該是什么樣子?丁振軍腦子里還沒有清晰的目標,需要在艱苦的實踐中探索。丁振軍滿懷信心,迎難而上,他深入到豐潤縣腰帶山區(qū)的黃昏峪、馬莊戶、潘家峪、王官營、胡各莊、左家塢、皈依寨和灤縣西部夏官營、陳官營、馮莊一帶村莊,認真聽取各階層對中國共產黨政權政策、經濟政策、對敵斗爭政策的反映。1939年10月,冀東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在豐潤馬莊戶建立,丁振軍以此開始了艱苦的試點工作。此時,他擔任了晉察冀邊區(qū)行政委員會冀東辦事處主任的職務,代表行署管轄冀東東部政權。
豐灤遷聯合縣在抗日烽火中誕生,丁振軍晝夜操勞,連續(xù)籌辦兩期政權建設訓練班。沒有現成的教材,他和秘書把學員集中在一起談體會、談經驗、談教訓,對這些用鮮血和生命得來的經驗教訓進行綜合篩選,提煉出精華,晝夜編寫成極有指導意義的教材。他們總結出5個方面的問題,作為抗日政權建設的主干內容:
1.建立基層政權的政策和策略,主要是對偽政權采取打擊和爭取相結合,以爭取為主。
2.反“蠶食”斗爭,主要表現在對政權的爭奪方面,而不是武力的強弱。要善于通過各種方式的工作,將敵人的一面政權轉化為抗日的兩面政權。這種改造與反改造的斗爭,是錯綜復雜的反復較量。
3.必須建立穩(wěn)固的和比較穩(wěn)固的村政權。在抗日的一面政權,設村辦事員,負村長之責。
4.建立武裝組織。村級要普遍建立抗日游擊小組,負責保衛(wèi)村政權。
5.統一戰(zhàn)線工作要層層抓,沒有牢固的統一戰(zhàn)線,抗日政權就不可能鞏固。
駐華北日偽軍的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給冀東新開辟的抗日根據地造成極大損失。豐灤遷聯合縣的4位縣長相繼犧牲,主力部隊轉移到長城以北活動,留在地方的領導干部面臨嚴峻的考驗。丁振軍沒有被險惡的環(huán)境嚇倒,他帶領留下來的同志堅持斗爭,一面指揮冀東東部地區(qū)的軍民反“掃蕩”,一面進行戰(zhàn)地調查研究,同時還親自擔負起豐灤遷聯合縣政府縣長的工作。1942年4月下旬,丁振軍根據調查所得,針對日偽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中反“掃蕩”和反“蠶食”問題,給縣委書記周文彬寫了一份調查報告,提出了“合理負擔”過“左”、個別辦事員脫離群眾、加重農民負擔等問題。這個報告印發(fā)到各縣區(qū),得到基層干部的一致好評,大家都稱贊丁振軍政策性強,實事求是。
丁振軍經過近3年的政權建設的探索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1942年8月,地委作出開辟北寧路南地區(qū)的決定,派丁振軍擔任這一地區(qū)的黨政軍總負責人。
丁振軍走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大范圍的調查研究。他帶領十來名干部從灤縣陳莊出發(fā),晝伏夜出,連續(xù)一個多月,走遍了灤縣、樂亭的大部分村莊,了解到許多與路北截然不同的情況。主要總結出三條:一是雖然據點多,但大據點不多,敵人的兵力分散,統治力量薄弱;二是偽職人員被我方爭取的可能性很大;三是群眾抗日的思想基礎很好。在這樣的條件下,開辦黨員干部訓練班、組織武裝都是可行的。
為了適應大規(guī)模開辟路南的需要,丁振軍又從路北基本區(qū)調來100多名區(qū)村干部,經短期培訓,輸送到第一線。第二個問題是軍隊。1942年9月,丁振軍著手組建路南第一支團級抗日武裝,以兩支小游擊隊為基礎,組成“晉察冀軍區(qū)第十三軍分區(qū)第一區(qū)隊”,并兼任政委。
正在這時,日偽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開始了。灤河大橋慘案、張各莊慘案、潘家戴莊慘案相繼發(fā)生,灤縣北部一度成了無人區(qū)。在嚴重惡化的環(huán)境中,丁振軍抓住一條綱,這就是統一戰(zhàn)線;他掌握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保持黨的獨立性。
這是路南工作委員會的一次匯報會。丁振軍以工委書記兼區(qū)隊政委的身份主持了會議。
丁振軍侃侃陳詞:“總的原則是隱蔽開辟”,“在廣泛發(fā)動群眾的基礎上,扎實地開展抗日統一戰(zhàn)線的工作,組織抗日武裝,發(fā)展黨組織,建立民主政權。就是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不能亂來。”
丁振軍熱情贊揚了第三、第四、第五區(qū)組織“齊心會”的做法,說:“齊心會”名副其實,真正把群眾的抗日決心集齊了。有了這個組織,共同目標就明確了——那就是打日本!群眾心齊了,就可以組織武裝、發(fā)展黨員,建立黨小組、黨支部。
同時,丁振軍又嚴厲地批評了海防工作團主要負責人:“逞能!流寇!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直接向偽大鄉(xiāng)要糧要款,人家說你是老搶兒(即土匪)!人家要躲你!要罵你!急眼了還要抓你打你!你有幾個腦袋?我們不能脫離群眾基礎,玩英雄主義、流寇主義那一套!”
港北是丁振軍的故鄉(xiāng),屬第二總區(qū)。這里是比較早的“抗日窩”,但“左”的傾向很突出。丁振軍毫不客氣地批評道:“一些較老的區(qū)一個時期以來,不去花力氣扎扎實實地建立黨組織,而是單純聽任兒童團、婦女會出操唱歌,讓形式主義的東西大流行,刺激敵人的‘掃蕩’。這是教訓!”
這次會議上,丁振軍著重分析了路南實際,公開提出路北根據地和其它先進根據地的有些經驗在路南暫不適用,如“合理負擔”問題,路南不能搞。
丁振軍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旗幟,密切聯系路南實際,經過一年的隱蔽開辟,到1943年初,開辟工作已深入到樂亭沿海,統轄面積已達1170個村,絕大部分村莊能夠負擔抗戰(zhàn)義務,奠定了創(chuàng)造平原游擊根據地的基礎。
1943年2月初,冀東恢復基本區(qū)戰(zhàn)役開始后,路南工委密切配合主力部隊,在路南地區(qū)開展了一連串的群眾運動。
首先組織了全區(qū)的反挖溝運動。日偽軍擬在灤縣至張各莊、茨榆坨一線挖一條封鎖溝,企圖分割路南。丁振軍多次召集一區(qū)隊和各總區(qū)干部會,分析敵人意圖,研究反挖溝對策。他還親自指揮右馬、高官營兩次反挖溝戰(zhàn)斗,摧毀了偽政府的挖溝機構。各區(qū)針對敵人采取的“分段分批、責任到保”的做法,實行了相應對策,即“分區(qū)分段,責任到人,誰挖誰填,晝挖夜填”,以及怠工曠工、制造混亂、禁運石料、毆打監(jiān)工、破壞工具等。這些措施使日偽當局防不勝防,施工進度嚴重受阻,直到青紗帳起,這條大溝也未完成。
接著,在青紗帳期間,又發(fā)起大破交通、砸偽大鄉(xiāng)等全區(qū)性的群眾運動。路南工委抓住青紗帳期間日偽軍龜縮大據點的有利時機,調動各縣區(qū)武裝力量,采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在三五天時間搗毀56個偽大鄉(xiāng),極大震懾了日偽政權,牽制了路北日偽軍。在砸偽大鄉(xiāng)的同時,對主要交通干線和橋梁進行封鎖和破壞,割斷電話線,使敵人失去聯系,各據點無法策應。用丁振軍的話講,就是讓敵人在短時間內變成“聾子”、“瞎子”和“瘸子”。
隋銘福原是玉田縣偽縣長,因其對共產黨實施“懷柔政策”受寵,1942年調灤縣任偽縣知事。他企圖在灤縣重施故技。丁振軍與張振宇、張鶴鳴等路南工委領導共同研究決定,對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必須從政治上將其搞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工具,揭露其漢奸面目。丁振軍幾次為《救國報》(路南版)寫社論和評論,揭露隋銘福的陰謀和漢奸罪行。在區(qū)委領導下,各區(qū)村群眾利用皮影、評劇、大鼓書、漫畫、歌謠等形式,揭露批判隋銘福。一時間,婦孺皆知隋銘福是個大漢奸、大壞蛋。他的任何招數在路南都不靈驗了,為時不長便滾出了灤縣。這些群眾運動的組織抓住了有利時機,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行動快,目標集中,有效地打擊了日偽氣焰,鍛煉了干部,激發(fā)了群眾抗日斗志。
1943年夏,路南工委改建為中共冀熱邊特委下屬的第四地委,行政機構稱第四專署,丁振軍任第四地委書記兼專員。1944年7月,第四地委在丁振軍的提議下開辦路南暑期政治學校,進一步鞏固發(fā)展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丁振軍兼任該校校長。學員來自昌灤樂各縣和唐山市,同時吸收暑假回鄉(xiāng)的知識分子參加。教員大多是參加地委工作的大學畢業(yè)生,如程力群、楊遠等,丁振軍也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工作。課程主要內容是《社會發(fā)展簡史》、《新民主主義論》和時事政策。學習結束后,部分學員倡導成立“路南文化界救國會”(簡稱文救會),丁振軍給予熱情支持,并參加了籌備組的籌備會。他對籌備組的同志說:“你們的工作,就是發(fā)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革命的統一戰(zhàn)線,搞好抗日民族新文化的建設?!痹诙≌褴姷闹苯雨P懷下,文救會做了大量的文化宣傳工作,除了集會游行、貼標語傳單、教唱抗日歌曲外,先后辦起《平民日報》、《文化陣地》等刊物,還寫出一些文藝作品,組織起“七月劇社”,后來發(fā)展成路南文工團。文救會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路南的各項工作,丁振軍也在文藝界結識了一批愛國知識分子。
1943年春,樂亭沿海鬧春荒,百余村1.8萬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丁振軍心急如焚,他親自懇請地方鄉(xiāng)紳出謀劃策,獻糧獻款。黨內有的同志對他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是讓地主老財在群眾中買好。丁振軍告誡大家:不要把賑災看得太簡單,它與抗日救國緊密相連,武裝斗爭、群眾運動都講統一戰(zhàn)線,賑災更要講統一戰(zhàn)線,這個工作搞好了,我們就能團結一大批人和我們一道抗日。丁振軍海納百川的氣度,博得上層人士的交口稱贊,他們在抗日政府的領導下,精心組織,評議合理,糧款發(fā)放得當,災民把救災糧稱為共產黨八路軍送來的救命糧。1944年4月,灤盧八區(qū)為防澇組織村民挖泄水溝。因為沒有發(fā)動上層人物參加,村落之間發(fā)生群眾械斗,嚴重影響了挖溝進度。丁振軍到這里檢查工作,發(fā)現這個問題后找到區(qū)委負責同志了解情況,他批示說:“你們要化阻力為動力,阻力并不是基本群眾,是那些上層人物。要把上層發(fā)動起來,讓他們去組織,去調解,要承認、尊重他們的權威?!庇腥擞终J為這是讓地主老財買好,丁振軍嚴肅地說:“讓他們?yōu)槿罕姙榭谷粘隽?,他們就不跟敵人跑了,這有什么不好?”區(qū)村干部聽后茅塞頓開,結果,挖排澇溝行動快,效果好。這一帶過去只能種耐水的稗子和紅高梁,經過排澇后,能種玉米和谷子了。老百姓樂呵呵地說:“托共產黨八路軍的福,他們來了,我們再也不吃‘手掌酥’了。人民政府征小米,我們多種谷子產小米,支援軍隊打日本?!甭纺仙蠈尤宋镏杏行┤藨岩陕纺系胤轿溲b沒有實力,思想上行動上表現對抗日民主政府的動搖。丁振軍決定,組織區(qū)隊閱兵式,顯示一下人民武裝的威力和神采。丁振軍、張鶴鳴親自下請?zhí)埉數厣蠈尤宋镉^禮。經過區(qū)隊閱兵,紳士們親眼目睹了子弟兵的戰(zhàn)斗力和組織性紀律性,聆聽了丁振軍講述的抗日隊伍建設的前景,他們深受鼓舞,對路南子弟兵由懷疑而生敬意。丁振軍的寬廣襟懷,體現了共產黨人目標遠大、胸懷坦蕩的品格,人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1944年10月上旬,中共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皈依寨召開大型會議,丁振軍帶領第一區(qū)隊四連參加了會議。
10月17日拂曉,大霧。駐地哨兵發(fā)覺敵人包圍了村子,立即向丁振軍報告。丁振軍馬上派人通知其他部隊趕快合攏,準備突圍。集合完畢時,村外山頭槍聲大作,警衛(wèi)部隊已被敵人咬住,丁振軍和特委組織部長周文彬、宣傳部副部長呂光、秘書長李杉、第三專署專員高敬之、第四地委秘書長趙克非等人在山下的一片洼地里商量退敵之策。丁振軍下令一區(qū)隊第四連立即輕裝,由兩個排掩護特委機關突圍。突圍隊伍剛沖到一塊坡地,便遭到四面敵人的伏擊。丁振軍久病未痊愈,身體虛弱,他鼓勵戰(zhàn)士們:“沖出去就是勝利!”警衛(wèi)員石順和、勤務員于秀架著他繼續(xù)往前沖時,丁振軍左上額突然中彈,壯烈犧牲。
丁振軍犧牲的噩耗傳到第四地區(qū),路南各界人民悲痛萬分。第四地委和豐灤縣委在坨里岳莊召開了丁振軍烈士追悼大會,與會者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