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的一盞明燈”
——傳承延安中國女子大學革命精神
■張珊珍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婦女教育事業(yè),建黨僅半年之后,即1922年2月,中國共產黨就以中華女界聯(lián)合會的名義,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女子學?!矫衽?。然而,很少有人知曉在烽火遍燃的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還在延安革命根據地開啟了婦女高等教育,創(chuàng)辦了延安中國女子大學。
“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
隨著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抗戰(zhàn)的中心也由大城市轉入農村。為了發(fā)揮占農村地區(qū)一半人口的婦女的力量,培養(yǎng)婦女干部,通過她們將廣大婦女群眾組織起來,支持根據地建設和全民族抗戰(zhàn),成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重要任務。
1939年2月20日,中央書記處作出關于開展婦女工作的決定,要求全黨“注意于女黨員的吸收及女干部的培養(yǎng)”。同年3月3日,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工作委員會發(fā)出關于目前婦女運動的方針和任務的指示信,強調要首先動員和組織知識界的婦女及女學生,培養(yǎng)和訓練她們成為婦運干部。當時大批具有較高文化知識基礎的城市女青年正在源源不斷向根據地涌來,這使得開設大學專門培養(yǎng)婦女干部不僅是主觀需要,而且具備了客觀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倡議成立延安中國女子大學。
女大的校址就選在延安楊家?guī)X后山溝東面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之間的山坡上。從1939年3月始,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建好了女大的教室、禮堂及供學員居住的100多孔新窯洞。這期間從中央到地方的黨政軍干部,都給予女大關心與支持。
7月20日下午3點,延安中國女子大學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辦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延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各機關院校負責人、來自前線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代表以及延安各界萬余人參加了開學典禮,印度援華醫(yī)療隊隊長愛德華也在受邀的貴賓行列?!皝碣e們好似在趕著赴一個什么喜宴,每人都是一張欣悅的臉子,他們在慶祝著這個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直接撫育下的第一個偉大的女兒的誕生?!贝髸岢隽嗣u主席團和大會主席團名單,眾多國內外首腦和要人被提名為名譽主席團成員。毛澤東親自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假如中國沒有占半數的婦女的覺醒,中國抗戰(zhàn)是不會勝利的。他以兩句寓意深遠的話作為結束語:“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引發(fā)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緊張的學習,艱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風”
女大以“養(yǎng)成具有革命理論基礎、革命工作方法、婦女運動專長和相當職業(yè)技能等抗戰(zhàn)建國知識的婦女干部”為辦學目的,提出了鮮明、響亮的校訓——“緊張的學習,艱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風”。
第一批學員1000多人,來自全國27個省,包括2名臺灣籍學員,還有來自印尼、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歸國華僑,以及兩位朝鮮女青年。她們中大多是知識青年,占80%以上;其余為軍人、工人、農民等。文化程度以中學為主,占70%,大學占10%。由于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來自清華大學、燕京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也有小學文化程度甚至剛剛脫盲的紅軍戰(zhàn)士,女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將學員分別編為普通班、高級班、陜干班與特別班。普通班學員是從敵占區(qū)來的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愛國女青年。高級班中一部分是紅軍中的婦女領導干部,還有一部分是從敵占區(qū)來的女大學生。陜干班是專門培養(yǎng)邊區(qū)婦女工作干部的。特別班學員則是經過長征,有一定的戰(zhàn)斗經驗,但文化水平較低的工農干部。
根據理論和實踐統(tǒng)一、集體學習和個人專修并重原則,女大將課程分成兩類:一類必修課,主要是政治理論課,有社會發(fā)展史、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等。另一類選修課,著重培養(yǎng)學員專門的技能技巧,有文化知識課,如外語、音樂、文學、戲劇、新聞等;也有職業(yè)教育課,包括會計、速記、縫紉等。每個學員選修兩門,邊上課,邊實習。女大學員需要用8個月時間完成理論課的學習,但學習期限并不固定,如有工作需要,隨時可以調出,完成任務后回來繼續(xù)學習。
女大對學員的政治培養(yǎng)極為重視。學員除了每兩周參加一次黨日活動外,還經常出席邊區(qū)的大型會議和政治活動,包括聆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政治報告,組織學習和討論。女大實行軍事化培養(yǎng)方式。學員每天從早上4點半起床到晚上8點熄燈,其間出操、吃飯、學習一律實行軍事化。此外,學員還必須參加各種勞動,過真正工農化的生活。
向婦女干部隊伍輸入了新鮮血液
延安中國女子大學的創(chuàng)建,當時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影響。埃德加?斯諾曾拍攝了“女子大學的露天課堂”“女子大學前的女哨兵”等珍貴照片,稱其為一所名副其實的“亞馬孫大學”(亞馬孫是希臘神話中的女戰(zhàn)士)。女大也引起了國民黨的關注,為了同共產黨爭奪婦女運動的領導權,在女大創(chuàng)辦一周年前后,國民政府擬辦婦女師范學校,國民黨五屆七中全會也提出要成立婦女部。
1941年初,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邊區(qū)經濟陷于困難之中。9月,黨中央實行“精兵簡政”以克服抗日根據地的物質困難,女大被合并到延安大學,就此,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女子大學畫上了句號。
女大的創(chuàng)建向婦女干部隊伍輸入了新鮮血液,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干部成分從此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即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延續(xù)下來的以青年工人、農村婦女為骨干的基礎上,增加了大批知識青年。當年的女大畢業(yè)生奔赴黨、政、軍、文衛(wèi)、財經等各條戰(zhàn)線,她們中有的在前線沖鋒陷陣,成為叱咤風云的女指戰(zhàn)員;有的在敵占區(qū)、國統(tǒng)區(qū)從事秘密工作,在刀光劍影中不惜獻出生命……她們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從1939年到1941年,女大雖然僅有短短兩年的歷史,但它在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和中國革命史冊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身影。正如《新中華報》所指出的那樣,延安中國女子大學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婦女的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