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企之(1915—1939),原名郭福記,河北省南宮縣(現(xiàn)南宮市)安宋莊人。1928年考入南宮縣中學。讀書時,思想進步,喜愛新文學,很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成為一名新思想的熱烈擁護者和宣傳者。1930年4月,郭企之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郭企之帶領進步青年組織講演,宣傳抗日救亡。
1938年1月,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開進冀南地區(qū),郭企之毅然離開家鄉(xiāng),奔赴抗日前線。9月,郭企之受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楊秀峰派遣,帶領40多人組成公署巡視團,到曲周縣巡視和幫助工作。他一到任便積極協(xié)助曲周縣委、縣政府開展工作,宣傳貫徹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發(fā)動群眾,實行減租減息,組織群眾武裝,頗受干部群眾的擁護。1938年10月,在曲周縣召開的全縣各界代表大會上,郭企之被選舉為縣長。他也是冀南區(qū)第一個民選抗日政府縣長。
1939年2月7日,中共曲周縣委在北馬店村召開會議,研究為開展游擊戰(zhàn)爭發(fā)動群眾挖溝、破路、藏糧的有關事宜。縣委委員、抗日縣長郭企之參加了會議。會議結束時天已傍晚,郭企之便帶著通訊員魏賡起和縣戰(zhàn)委會主任王維仁,一同轉(zhuǎn)移住在了離北馬店村最近的南里岳村一個教堂里。漢奸石成瑞聞訊,立即報告駐曲周縣城日軍。凌晨5點,敵人將村子包圍,郭企之在突圍中負傷,隨后被捕。在獄中,郭企之受盡敵人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3月29日,郭企之壯烈犧牲,年僅24歲。
郭企之犧牲的噩耗傳來,全縣民眾無不悲痛流淚。1940年3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特譽以“抗日模范縣長”光榮稱號。并將曲周縣第五、六區(qū)和威縣一部分村莊劃為一個縣,命名為“企之縣”。1945年撤銷,仍劃歸各縣。1946年10月18日,冀南三專署第一次行政擴大會議決議,為紀念郭企之,將曲周縣改名為企之縣。1949年10月,恢復曲周縣。1956年,中共曲周縣委、曲周縣人民委員會(即人民政府)在郭企之英勇犧牲的地方,建立起郭企之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2015年8月24日,郭企之烈士名列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2018年,曲周縣人民政府將企之紀念廣場改建為“郭企之烈士陵園”。
▲曲周縣郭企之紀念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