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名字
■宋海峰
清明至,祭英魂。
春雨瀟瀟,我來到江西省宜豐縣芳溪鎮(zhèn)下屋村熊雄故居,肅立在鐫刻聶榮臻同志題詞“熊雄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石碑前,致以深切追思,獻上崇高敬意。
信仰在奮斗中淬火。熊雄是繼周恩來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在黃埔軍校的主要負責人。短暫的生命旅程中,熊雄秉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fù)興的初心使命,赴湯蹈火,矢志不渝,用鮮血和生命詠出一曲高亢豪邁、雄偉悲壯的共產(chǎn)黨人贊歌。
熊雄,一個永不褪色的名字,璀璨了歷史的天空,標定了精神的坐標。
一
登上下屋村村頭的青云塔,1906年重陽節(jié)、年僅14歲的熊雄在這里發(fā)出的感慨回響在我的耳畔:“我輩青年應(yīng)志在四方,不能再作井底之蛙,埋頭詩云子曰了。”面對國家危難和人民疾苦,熊雄誓言以“天下為己任”,為救國救民而奮斗的雄心一覽無遺。
熊雄天資聰穎、勤于思考。童年時期,他在家鄉(xiāng)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育了“身心一體、家國同構(gòu)”的儒家愛國主義思想。入讀南京優(yōu)級師范學堂一年后,有感于國家凋敝、滿目瘡痍,熊雄毅然棄學從軍,考取江西新軍的學生軍,先后參加辛亥南昌光復(fù)、癸丑湖口討袁起義?!岸胃锩笔『?,熊雄出走日本,在東京結(jié)識孫中山并加入中華革命黨,從事民主革命活動。1916年初回國后,投入護國、護法運動。
翻開《革命烈士傳:熊雄》一書,我看到了熊雄尋求救國真諦的不朽足跡。1919年11月,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熊雄毅然辭去湘軍總司令部上校參謀之職,赴法國探索改造中國社會的新路。在法期間,他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勤奮鉆研馬克思主義著作,堅定地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
德國是馬克思的故鄉(xiāng)。1922年3月,熊雄從巴黎轉(zhuǎn)赴德國學習,更深入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探求無產(chǎn)階級革命真理。在德期間,他結(jié)識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等一批早期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他認定,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是拯救中國的唯一道路。這一年,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3年3月,受黨組織選派,熊雄來到蘇聯(lián)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學習,后又被派至蘇聯(lián)伏龍芝軍事學院中國班學習。其間,他學習了蘇聯(lián)紅軍的政治工作經(jīng)驗,深感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為日后在黃埔軍校從事政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永遠有多遠,永遠就在奔流中、就在征途間。1925年9月,根據(jù)黨的指示,熊雄與葉挺、聶榮臻等踏上回國的路途。
二
在熊雄故居,一塊鐫刻著“宣傳黃埔要宣傳熊雄”的石碑格外醒目。這是周恩來1959年作出的指示,肯定了熊雄任職黃埔軍校期間的巨大貢獻。
熊雄的學生陳奇涵這樣評價:“熊雄不但是一個馬列主義的理論家,并且是馬列主義誠篤的實踐者。凡屬與他接觸特別是受到他的熏陶的人,都深深了解他對革命的無限忠誠,而深為敬仰的?!保保梗玻的辏乖聫奶K聯(lián)回國后,熊雄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同年10月,廣東革命政府第二次舉師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熊雄任東征軍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協(xié)助周恩來工作。
政治工作是黃埔軍校與一切舊軍事學校的分水嶺。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期間,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起一套軍隊政治工作制度,使軍校的政治工作面貌一新。東征勝利后,周恩來調(diào)至上海工作。熊雄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創(chuàng)新軍校政治教育,為培養(yǎng)既能指揮作戰(zhàn)又會做政治工作的軍事政治干部,支援北伐戰(zhàn)爭,鞏固廣東后方,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沒有革命理論便沒有革命運動。”凝視熊雄手書的列寧遺言,我仿佛看到近百年前,熊雄主持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的崢嶸歲月——他提出“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理論與實際打成一片”的教育理論,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必須有正確的理論,然后才能有很對的實際行動……”
佇立在熊雄關(guān)于革命生死觀的文稿復(fù)印件前,他振聾發(fā)聵的演講聲繚繞在耳際:“黃埔學生!你們要認識時代,準備為時代需要、為被壓迫民眾的需要而革命而死。我愿這樣和你們同路去死!”今天,再次讀到這些文字,依然讓人熱血沸騰。
根據(jù)“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的教育方針,熊雄編制《政治教育大綱》,制定政治教育計劃,講授《軍隊中的政治工作》等課程,對學員進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熊雄先后邀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張?zhí)?、何香凝、魯迅等到軍校作報告,廣泛傳播革命思想,開創(chuàng)黃埔軍校政治教育新局面。
玻璃柜里珍藏的一份紙頁已經(jīng)泛黃的《黃埔日刊》,牽引著我的思緒穿越時空。當年,由熊雄創(chuàng)辦的《黃埔日刊》,被黃埔軍校師生稱為“革命洪鐘”,從革命理論探討到軍事訓(xùn)練實踐,為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普及發(fā)揮積極作用。
多年后,黃埔軍校第五期學員許光達,在一篇懷念熊雄的文稿中留下這樣的文字:“熊雄同志啊,假使不是你當時給了我們政治的武器,指示了前進的道路,哪里能夠留下歷史的榮耀?!?/p>
三
中國革命的勝利不是靠機緣,也不是來自神的賦予,而是來自不屈不撓的共產(chǎn)黨人英勇無畏的斗爭。
熊雄緊緊依靠黃埔軍校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青年團員,團結(jié)國民黨左派,與孫文主義學會右派學員的反革命言行作堅決斗爭。熊雄及時向中共廣東區(qū)委提出加強軍校中共組織和領(lǐng)導(dǎo)力量的建議。中共廣東區(qū)委由此成立由熊雄任書記的中共黃埔軍校黨團,堅持原則,講究方法,壯大左派力量,揭露和打擊國民黨右派的活動。
制造“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wù)案”的陰謀未能起作用,蔣介石又借北伐之機向軍校師生發(fā)表“臨別贈言”,含沙射影攻擊共產(chǎn)黨。熊雄立即在《黃埔日刊》發(fā)表文章《對校長“臨別贈言”的說明》,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指出,堅持孫中山“主張容納各派革命分子”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共產(chǎn)黨是代表工農(nóng)的政黨,自有其獨立性”“對于破壞黨的組織的人就應(yīng)該認作我們的敵人,即拿起對付軍閥與帝國主義的精神,與之奮斗”。
“人世斗爭幾日平,漫漫也應(yīng)到黎明。聽潮夜半黃埔客,充耳哭聲和笑聲。”默念熊雄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yè)學員的題詞,我不禁感喟,詩中不僅有以天下興亡和百姓疾苦為己任的博大胸懷,更有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必將實現(xiàn)的堅定信念。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熊雄秘密轉(zhuǎn)移一批黨團員和進步人士,而他自己堅守崗位,堅持在軍校與國民黨右派作斗爭。蔣介石舉起泛著寒光的屠刀后,熊雄公開與蔣介石決裂,痛斥蔣介石的反革命行為,表示“要將一腔熱血灑在黃埔島上”。1927年4月16日,熊雄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逮捕,關(guān)押在廣州南石頭監(jiān)獄。
在獄中,熊雄分別同黃埔軍校“清黨”逮捕的共產(chǎn)黨員、進步學生接觸,爭分奪秒地和他們談話,要求他們組織起來,開展斗爭。當時,不滿20歲的宋時輪的牢房距離熊雄的牢房只隔兩個房間,熊雄說:“告訴大家,不要怕。要殺頭,首先殺我這樣的人。要堅持下去,斗爭到底!”熊雄簡明豪爽的話語和從容堅定的神色,給大家增添了勇氣和力量,點燃了獄中斗爭的火把。
黃埔島,見證了熊雄至死不渝、永不叛黨的忠誠,閃耀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光。初夏的夜晚,面對敵人高高舉起的屠刀,年僅35歲的熊雄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慷慨赴死。
丹心昭昭,浩氣長存。一代又一代和熊雄一樣的共產(chǎn)黨人,把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命運,扛在自己肩上,為胸中的主義、心中的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義無反顧、舍生忘死。奮斗征程波瀾壯闊,我們始終看到——信仰之火,熊熊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