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與“不得不”
近日在基層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有些事情不應該這么做,卻又不得不這么做。
某旅領導談到一件具體事。不久前,上級機關3個業(yè)務口同時有緊急任務,工作十分繁重,人手不夠,要求旅機關派3名干部去幫忙。這個旅剛完成精簡整編,機關干部數(shù)量大幅減少,一個人要對接上級機關好幾個“口”。機關干部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天都在加班,現(xiàn)在還要“脫產(chǎn)”去幫助工作。旅里叫苦不迭,上級機關知道不應該抽調(diào)旅里的干部,可又沒有別的辦法。
有些“不應該”,上下都有共識。那些工作方式,或是不可持續(xù)的,“加班復加班,總是干不完”,讓人身心俱疲;或是難以周全的,任務接踵而至,很有可能讓人顧此失彼;或是拆墻補墻的,那里滿了這里空,導致某處某時“掛空擋”。有同志說:“工作苦點累點都不怕,但是要講科學、更合理、有效率?!?/p>
有些“不得不”,理由好像也很充分。比如,重視程度不能降,工作力度不能降,標準要求不能降。你強調(diào)重要性,我強調(diào)特殊性,總之,哪一項都“不能落在后面”,哪一條都“非常重要和緊迫”。這當中,透露著種種“無奈”,似乎別無他法,暫時只能這樣。
“不應該這么做,又不得不這么做”,這個怪圈讓人糾結,更促人深省。我們不妨思考一番:高度重視是應該的,可重視的焦點是否準、效益是否高?工作力度要保持,但方式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如何更好地對接新體制?標準要求如果是過去的,今天是否還適用,能否經(jīng)得起打仗的尺子去量?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從怪圈里跳出來,找到清晰準確的方向。
當前,軍隊的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官兵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特別是在精簡整編的大背景下,“擔子更重”的實際與“步子要快”的要求之間,矛盾會更加凸顯。長時間陷在怪圈的糾結中,意味著開拓新路、開辟新局的步子慢了,這對蹄疾步穩(wěn)推進改革強軍事業(yè)是不利的。
正如適應信息化戰(zhàn)爭要求,必須摒棄大兵團作戰(zhàn)思維、確立體系作戰(zhàn)思想一樣,進入新體制時間,也必須有適應要求的“軟件和程序”。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加快思維觀念的重塑、能力素質(zhì)的升級、工作方式的創(chuàng)新。各級應堅持戰(zhàn)斗力標準,既轉作風又講效率,既探新路又善總結,既換頭腦又強本領,切實探索并形成簡潔而高效、務實而科學的作風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