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fā)布:2024-09-11 10:47:54
盛夏的青藏高原,紫外線很強。炎炎烈日下,76集團軍某旅一級上士周武康身手敏捷地爬上電線桿,對營區(qū)突發(fā)斷電情況進行查修。沒過一會兒,他再次回到地面,用手拂去面龐的汗水,自信滿滿地來了一句:“搞定!”
這樣的突發(fā)情況,對于電路不太穩(wěn)定的高原營區(qū)來說,并不鮮見。而周武康則是處置這類情況的首要人選,在大家眼里,周武康擁有“轉危為安”的“超強能力”。
周武康在檢修配電箱。李宗霖 攝
那是2021年冬天,營區(qū)電網被積雪壓斷,裸露的線頭要是得不到及時搶修,不僅會影響官兵用電,還有可能造成電路失火的危險。周武康沒有猶豫,立即戴上作業(yè)手套,三下五除二就爬上了10多米高的電線桿。
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讓周武康差點從電線桿上滑落下來,他死死地抱住電線桿,竭盡全力往上爬。爬到桿頂,周武康穩(wěn)住心神,清理積雪、捋清電路、焊接電線……每一步都像在鋼絲上行走。等線路接通,恢復供電,周武康已經瑟瑟發(fā)抖,他不得不承認,這抖中除了寒冷,其實還有一絲后怕。晚上,周武康感覺大腿內側隱隱作痛,脫下迷彩服一看,才發(fā)現(xiàn)腿上被電線桿摩擦出一道道血印子。
周武康在駕駛軍車。周璐晨 攝
同樣是2021年,在某機動任務中,周武康開著淋浴放艙車跟著車隊行駛。下達坂時,在海拔5000多米的半山腰上,一陣狂風刮起,路邊的石頭和風沙在空中疾速盤旋。“砰”地一聲,一顆石子打在了方艙車的前擋風玻璃上,玻璃迅速破了一個洞。周武康看到那瓶蓋大小的洞,立馬戴上鼻氧管、防風沙眼鏡。他聚精會神,臨危不懼,冒著肆虐的風沙,安全地把車開到了指定地域。
這些處變不驚的能力并非一朝一日形成,而在于周武康夜以繼日的積累,還有他主動作為、主動研究的精神。從2013年成為連隊“四小工”開始,周武康不斷精進技術,積累經驗,一干就是11年。這期間,大大小小的維修任務,周武康完成了數以千計。而身為一名有16年駕齡的老駕駛員,他的駕駛總里程已超過2萬多公里,并且一直保持“零”事故。每次聽見身邊戰(zhàn)友的夸贊,他總是謙虛一笑:“難事做著做著就簡單了,繁瑣的事做著做著就習慣了?!?/p>
周武康在檢修某型自卸車。簡瑞 攝
無論是維修電路、水路,還是汽車駕駛、器材焊接,都已成為周武康的工作日常。他就像是一名“救火隊員”,關鍵時刻頂得上,從不打馬虎眼兒。
2023年,在某場演習中,周武康檢查發(fā)現(xiàn),炎熱天氣條件下某型機器易高溫發(fā)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他立馬拿出該型機器的出廠說明和剖面圖研究,決定在原有的散熱系統(tǒng)上加裝散熱器,這樣既保障了全營官兵的用電需求,又保證了機器更長久穩(wěn)定地運作。
無獨有偶。一次演練中,連里急需解決無人機飛行穩(wěn)定性不夠好,投彈不夠精準的問題,周武康再次主動受領這項任務。在反復觀看無人機投彈的視頻之后,他仔細研究無人機的構造和性能,學習框架原理,決定加裝一個投彈器。經過反復實驗改造,不僅提升了無人機投彈的精準度,還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無人機飛行的穩(wěn)定性。在后面的演習中,無人機高效精準的表現(xiàn),贏得了上級首長的肯定和贊揚。
“敬業(yè)情無盡,軍徽耀赤誠”,前段時間軍士講評會上,教導員把這句話送給了周武康,贊揚他的主動作為。正是憑借著一身技能和踏實肯干的精神,周武康成為了大家眼中廣受信任的“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