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軍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著名戰(zhàn)地記者穆欣的新聞實踐給予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摘?要: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是軍事記者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著名戰(zhàn)地記者穆欣的新聞實踐啟示我們,要從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上準確把握提高調查研究能力的關鍵點,注重調查研究、廣泛收集資料,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關鍵詞:穆欣;調查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是軍事記者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著名戰(zhàn)地記者穆欣被稱為調查研究的典范,他采寫的來自戰(zhàn)地一線的《戰(zhàn)斗在呂梁山上》《呂梁前線的一支勁旅》《一位民族女英雄—記殉國的雁北游擊戰(zhàn)士李林》等大量報道,引起積極反響,對新時代軍事記者仍然有重要啟示意義。
穆欣,原名杜蓬萊,1920年7月11日出生在河南省扶溝縣下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37年1月,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奔赴山西太原參加革命工作。穆欣在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主持的軍政訓練班受訓幾個月后,被分配到設在太谷縣的軍士教練團第一團做政治工作,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赴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二縱隊任政治指導員、教導員。穆欣的軍事新聞記者生涯開始于1938年,他被調至山西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任教育科長并創(chuàng)辦《戰(zhàn)斗三日報》。同年,他參加中國青年新聞記者會,并當選為該會呂梁山區(qū)分會常務理事和秘書,其后擔任全民通訊社的晉綏戰(zhàn)區(qū)特約通訊員,兼任第二戰(zhàn)區(qū)民族革命通訊社呂梁分社社長。
探析穆欣的新聞實踐,能夠進一步加深我們對調查研究的認識。軍事新聞輿論工作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任務,政治性、政策性、專業(yè)性較強。軍事記者要從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上準確把握提高調查研究能力的關鍵點,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調查研究走深走實,促進軍事新聞輿論工作在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
一、調查研究是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調查研究的一些理論及實踐可以上溯至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經典論述中。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彼凇度R茵報》工作時就注重調查研究,他為法國《社會主義評論》雜志起草的《工人調查表》,內容、結構等堪稱社會調查研究表格的范本,他的科學巨著《資本論》,其寫作過程就是不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過程。恩格斯同樣如此,他深入工廠和礦山近兩年時間,最后寫出彪炳史冊的調查研究名著《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毛澤東同志曾總結說:“認識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克思、恩格斯努力終生,作了許多調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學的共產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毛澤東同志首次把調查研究和黨的思想建設結合起來?,F(xiàn)藏于武漢革命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中國佃農生活舉例》,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毛澤東同志遺存最早的一篇農村調查報告,曾編入“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叢書”,是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主要學習用書。這篇文獻通過“支出之部”“收入之部”和“結論”三部分把調查對象佃農張連初的全年收入、支出和結余(通過精確采集數(shù)字和計算)直接擺出來,用翔實的數(shù)據(jù)告訴世人中國佃農的生活到底有多苦,從而說明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毛澤東同志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
1930年5月,為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毛澤東同志撰寫了關于調查研究問題的重要文獻、調查研究思想的奠基之作《調查工作》(該文后來遺失,20世紀60年代初期被重新發(fā)現(xiàn)后,毛澤東同志作了部分文字的修訂和內容的補充,將題目改為《反對本本主義》)。該文獻由“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反對本本主義;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那末,它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便是盲動主義;社會經濟調查,是為了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調查的技術”七部分組成,全面系統(tǒng)地論證了調查研究,并將其明確為黨的工作方法。
毛澤東同志調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對指導今天的新聞工作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堅持調查研究是新聞輿論宣傳工作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在要求,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黨的新聞事業(yè)杰出的領導人、享譽中外的名記者、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在長達 60 余年的新聞實踐中,無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新聞學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的闡述,還是新時期對新聞改革的探索,都總結出許多真知灼見。關于調查研究,他認為調查研究不僅是新聞工作的好傳統(tǒng)和一項基本功,更是新聞隊伍建設乃至整個新聞工作的生命線,指出“離開了調查研究,我們的新聞就會失去光彩,就沒有了生命力,指導性、思想性、戰(zhàn)斗性也會喪失”,指出新聞工作者“是調查研究的專業(yè)人員”,調查研究“是我們的職責,是我們工作中的根本要求”“是記者成長的必由之路,是成長的關鍵”。
從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走出的著名記者穆欣,是注重調查研究的典范。
二、調查研究助力穆欣從戰(zhàn)地記者成長為知名作家
1939年底,穆欣應聘為國際新聞社特派員。1940年9月18日,中共晉西區(qū)黨委的機關報《晉綏日報》的前身《抗戰(zhàn)日報》,在硝煙彌漫中艱難誕生,參與籌備和創(chuàng)刊的穆欣擔任報社采訪通訊部主任。他勤于筆耕,先后撰寫了《忠誠的新聞戰(zhàn)士—悼念趙石賓同志》《“華北人民的歌手”—哀悼何云》《百團大戰(zhàn)的一個側面—破擊戰(zhàn)在晉北》《冒險者的“憂郁”》《村川大佐與佐藤曹長—敵人的生路和死路》等稿件,記錄了我軍官兵為抗戰(zhàn)全面勝利的艱難奮斗和壯烈犧牲與日本鬼子的必然滅亡。同時期他還兼任國際新聞社晉西北通訊站主任及《人民時代》雜志主編,他深入一線,采寫了大量介紹各抗日根據(jù)地戰(zhàn)爭與建設的通訊和散文,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各大城市報紙及海外華僑報紙上發(fā)表。周恩來同志曾特別稱贊:“穆欣同志這幾年向大后方報紙寫過不少介紹敵后軍民堅持對敵斗爭的通訊,對于粉碎國民黨誣蔑我們‘游而不擊’的謠言,起了好的作用?!?/p>
1946年夏天,穆欣調任新華社特派員,在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司令部所轄地區(qū)隨軍采訪,報道正在緩緩拉開帷幕的解放戰(zhàn)爭。他記錄《陳賡將軍談晉南戰(zhàn)局》,回顧過去一年來陳賡將軍率領的部隊在晉南前線的六戰(zhàn)六捷與我軍的越戰(zhàn)越強,同年7月7日新華社總社向全國播發(fā)了這篇談話。1947年8月他隨陳賡部隊挺進豫西,根據(jù)新華社總社的指示籌建豫陜鄂野戰(zhàn)分社,他任社長,采寫了《訪賀龍將軍》《訪王震將軍》《記范續(xù)亭將軍》等通訊,記錄下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新中國成立后,穆欣陸續(xù)擔任過國防戰(zhàn)士報社社長、云南軍區(qū)新華社分社社長并兼任新華社云南分社社長、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宣傳部長、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新聞教研室主任、光明日報社黨組書記兼副總編輯、總編輯等職務,出版了《南線巡回》《陳賡大將軍》《進軍大西南》《歷史的腳步聲》《西線漫記》等多種書籍,新聞報道、專訪通訊等等更是不計其數(shù),在新聞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穆欣曾說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他做的最多的是軍事報道。總結一生的實踐經驗,他認為,一名記者,在政治上要具有一定的馬列主義水平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正確的觀點和堅貞的人格;在學識上要能廣泛涉獵各學科的基礎知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在新聞工作的基本功上要具備高超的采訪能力、熟練的寫作技巧和流暢的文字表達能力。此外,穆欣尤其強調在邁開雙腳、深入群眾的同時,一個記者要建立自己的資料庫,要十分重視收集和研究資料。他認為無論新聞報道還是系統(tǒng)的著述,都需要在資料的搜集與分析上下功夫。他說:“作為記者,主要精力是放開兩只腳,深入到群眾中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捕捉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為報刊、電臺撰寫稿件。這是記者的本職工作,馬虎不得。但是,作為一名有出息的記者,則不應滿足于此。”“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他認為資料是新聞報道的糧草,是新聞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占有且認真研究過資料,才能進入寫作。
穆青曾專門對青年記者說“廣泛搜集情況,有目的地進行間接的調查研究”是一種重要的調查研究的方法。穆欣一生的新聞實踐,無疑是這種調查研究方法有效性的最佳注解。
三、調查研究依然是今天新聞工作的基本方法
調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基礎。100多年來,調查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我黨一代一代如穆欣一樣優(yōu)秀的新聞輿論工作者所繼承和發(fā)揚,他們邁開雙腳,走向群眾,走向生活,寫出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作品,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經驗給我們很多啟迪。
(一)提高認識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是“要根據(jù)事實來描寫事實”,劉少奇則要求“報上的一切文章都應該是調查研究的結果”。新聞工作者要認識到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途徑,是捍衛(wèi)新聞真實性的基本保證,是提升輿論引導水平的重要方法,是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工作路線。著名教授童兵說:“新聞工作者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報道權。不作調查研究就寫不出新聞,或者寫不出真實的新聞,也寫不出有價值的內部參考材料。就不能起到它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的作用?!?/p>
穆欣在他的新聞實踐中對此深有感觸,他特別強調:“無論從事任何性質的著述,都是一種艱難而嚴肅的事業(yè),必須廣泛而長期地占有某一著作主題一切有關資料,以及資料的一切有關方面,經過認真的鉆研,刻苦的思考和廣泛的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才能進入寫作?!?/p>
(二)掌握方法
開展調查研究,方法很重要。新聞工作者作為調查研究的專業(yè)工作人員,如若不掌握方法,就如前輩朱穆之曾批評的:“專業(yè)人員而不會調查研究,有點像醫(yī)生不會診斷,不會號脈,不會望聞問切?!蹦虑嗾J為蹲點、點面結合、帶著問題調查和廣泛搜集情況,有目的地進行間接的調查研究是四種比較適合新聞工作特點的調查研究方法。由于新聞工作的特性,前三種方法通常更受到重視,而對資料的收集和研究相對較弱,事實上,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lián)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xiàn)實的運動才能適當?shù)財⑹龀鰜怼!?/p>
穆欣成為優(yōu)秀記者和著作者,就跟他十分注重儲備、研究資料有極大關系。他曾說:“自己初做記者的時候,是不懂得積累資料的,以后在實際工作中逐漸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從垃圾堆里揀來一塊破紙頭,只是偶然得來,隨手夾在手冊里面??墒遣痪茫@塊破紙上面記載的數(shù)字和事實,卻為我要著手寫作的一篇通訊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充實了它的內容。從此開始注意搜集資料……積累資料曾經達到相當?shù)臄?shù)量?!?/p>
(三)明確內容
穆欣說要和自己筆下所寫的人物在思想上息息相通,要熟悉他們,真正地理解他們,才能深刻地表現(xiàn)他們,而長期收集、研究資料是重要方法。他舉例說,自從1946年他到陳賡部隊采訪,就著手搜集有關這個部隊的歷史發(fā)展和歷次戰(zhàn)役的資料,以及陳賡的革命事跡。除了直接采訪得來的材料、參加各種會議的筆記(包括已經發(fā)表的新聞、通訊和評論等),還長期搜集有關這個部隊的報紙、書刊和各種文件。有關陳賡的革命經歷,他還特意搜集了外國記者、作家的記述和敵方報紙、書刊中的記述。他說:“每次作戰(zhàn)精簡行裝、衣物用品和一般書報都可以丟棄,唯獨涉及這些內容的片紙只字也都妥善珍存?!彼运拍芙o世人留下《記陳賡將軍》《陳賡將軍在豫西》《陳賡同志在上海》等高質量的新聞通訊和人物傳記。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