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微觀結合辯證把握重大軍事行動報道
摘 要:實戰(zhàn)化演習等軍事行動重大而具政治性、全局性,復雜而具對抗性、綜合性,典型而具實戰(zhàn)性、示范性。組織采訪報道當堅持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服務大局,全面認知,確保導向正確;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特殊與一般等關系,務求內容真實;綜合問效,提升價值,強化引領作用,達到凝聚共識、指導部隊的目的。
關鍵詞:宏觀思維;微觀思維;重大軍事行動
作為新聞思維學中一對重要的思維方式,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相結合是搞好新聞工作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這一重要要求形象而具體地指出了宏觀與微觀兩種思維方式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實踐運用。
實戰(zhàn)化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是未來戰(zhàn)爭的預實踐,也是和平時期軍事新聞采訪報道的準戰(zhàn)場。筆者參加或組織了《空軍報》對每年度空軍實戰(zhàn)化軍事訓練“四大品牌”(“紅劍”體系對抗演習、“藍盾”防空反導演習、“金頭盔”對抗空戰(zhàn)考核、“金飛鏢”突防突擊考核)采訪報道活動。本文結合“四大品牌”宣傳,從宏觀與微觀兩個維度,全面、辯證、客觀、發(fā)展地認知重大軍事行動,探討如何確保重要軍事行動報道導向正確、內容真實、引領有力,為強軍興軍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一、圍繞“三個防止”:確保導向正確
組織采寫重大軍事行動報道,當運用宏觀視野與微觀視角,把握宏觀與微觀趨勢,要堅持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相結合,以過硬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準確把握客觀實際,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確保導向正確。
(一)防止“盲人摸象”,善于觀察全貌、把準重點。在重大軍事行動報道中,采寫者由于身份所限、能力所囿,可能出現無法觀照全局,或者雖有全景卻無主次輕重等情況。在“四大品牌”采訪報道中,有的采寫者來自對抗一方,難免“放大”事實,盡管可能局部真實,但整體失之偏頗??梢?,把準重大軍事行動報道導向,當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始終從大局出發(fā),既像雷達掃描一樣,以宏觀視野審視全貌,又要像放大鏡一樣,以微觀視角洞察重點,橫向上確立對整個行動立體而豐富的印象,從而踩實認知基點,抬升思維高線。
(二)防止“見風是雨”,善于把握態(tài)勢、預見趨勢。任何事物發(fā)展都是不斷探索演變的過程。態(tài)勢即過程,反映的是當前狀態(tài)或階段形勢;而趨勢含結果,反映的是未來走向或發(fā)展方向。準確把握報道對象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趨勢,可以運用“過程論”研究問題,在“四大品牌”宣傳報道中,由于我們準確把握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客觀實際,把準重大軍事行動報道導向,置于練兵備戰(zhàn)全局中衡量,置于戰(zhàn)斗力建設縱向發(fā)展脈絡中考察,既對成績或結果實事求是,也對問題和不足客觀對待,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善于把握規(guī)律認識處理問題,始終以建設性的態(tài)度分析研究問題,真正做到了圍繞中心、利于中心、服務中心。
(三)防止“走馬觀花”,善于選擇事實、體現事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話語背后的力量是思想、是道。這啟示我們,新聞輿論工作既要觀察辨識現象,記錄傳播事實,更要把握事實的內在邏輯和外部聯系,透過片面的、表面的、局部的現象看本質,從多變的、易逝的、零亂的現象中發(fā)現必然聯系。在“四大品牌”采訪報道中,有的采寫者雖有腳力,但陷于跑點走線,過于關注表象,稿件缺乏深度;也有的雖然擅長還原現場,但稿件流于瑣碎。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見人所未見,見常見之異常,敢于觸及問題和矛盾,確保了稿件傳遞思想、表明態(tài)度、形成立場。這啟示我們,把準重大軍事行動報道導向,可以調動日常積累,既在宏觀上準確辨識,又在微觀上深度探析,不困于紛繁零碎的事實,而善于選擇事實及角度;不只準確地生動地描述事實,更以過人腦力研究實際問題,深刻地體現事理,更好地鼓舞士氣、凝心聚力。
二、處理好“三個關系”:確保報道內容真實
重大軍事行動兵種要素多、時空跨度大、組織運行復雜,采訪報道應盡力處理好各種關系,以過硬筆力確保報道內容客觀、真實、準確。
(一)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由點及面有廣度。全局是事物的整體和發(fā)展的全程,局部是整體事物的一個部分或發(fā)展過程的一個階段。在“四大品牌”采訪報道中,《空軍報》記者由于不屬于對抗各方,既能深入一線,又能掌握全局。無論是報道重大軍事行動某個部分或階段,還是采訪報道行動的整體或全程,都堅持全面的觀點、防止孤立地看問題,善把要素置于體系、局部置于全局來考量,從而確保稿件準確把握了問題的關聯性、協(xié)調性,既有局部的生動鮮活、深刻洞察,又有全局的立體豐富、清晰掃描。這啟示我們,重大軍事行動具有較強的對抗性、綜合性,無論是具體個案,還是崗位要素,研究它、發(fā)掘它,都當歸于這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統(tǒng)一整體,自然應從全局的聯系和發(fā)展上具體分析。
(二)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由近及遠有裕度。重大軍事行動具有動態(tài)性,不能看到一時的贏輸,就當成長久的優(yōu)劣,而要做到靜態(tài)真實與動態(tài)真實的統(tǒng)一。在“四大品牌”的宣傳中,我們堅持做到:實時報道要考慮到行動的動態(tài)變化,置階段于全程,寓此刻于未來,留有余地,話不說滿,以防形勢變化時陷于被動;深度報道有長遠的、戰(zhàn)略的眼光,既重視成績,也重視教訓。讀者反映,報道既傳遞事實,也作出分析,使內容有益于整體行動、長遠發(fā)展。
(三)處理好特殊與一般的關系,由表及里有深度。特殊是以少數或個別狀態(tài)存在的現象,一般是以多數狀態(tài)存在的現象,它們是相互聯結而存在的。采訪報道重大軍事行動如果既做到宏觀辨識,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掌握一般規(guī)律,又追求微觀探析,防止片面地看問題,避免主觀臆斷,就能準確把握整個行動的特殊性與一般性。2018年的“藍盾”演習首次拓展了多軍兵種地面聯合防空演習,筆者重點圍繞聯合思維、聯合價值、聯合文化等方面,進行了規(guī)律性的思考總結。在指導特約記者采寫的稿件中,還對聯合防空作戰(zhàn)訓練規(guī)律進行了初步探討,為部隊開展聯戰(zhàn)聯訓提供了一定借鑒。
三、著眼“三個增強”:確保報道引領有力
無論是平時還是戰(zhàn)時,正確有力地引導輿論都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應著眼“三個增強”,準確把握重大軍事行動的實戰(zhàn)性和示范性的典型特征,綜合問效、提升價值,發(fā)揮引領作用。
(一)服務受眾、服從大局,增強說服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理論對規(guī)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碎片化的信息迷陣并不能滿足受眾需求,只有通過整合繁雜信息,對新聞事件作出合理判斷,發(fā)出權威聲音,挖掘深層價值,才能擁有信譽和威信。采訪報道“四大品牌”時,筆者盡可能采訪到組織、參演、保障、支援等各方人員,力求提供符合邏輯、客觀公正、各方認同的事實和觀點。實踐中筆者感到,要增強重大軍事行動報道說服力,既要堅持宏觀引導,又要堅持微觀服務,提高報道的可讀性、服務性,力避瑕疵,令人信服。
(二)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增強感召力。新聞報道感召力的基點是作者的表達功力和作品的社會價值。重大軍事行動的典型特征決定了它在部隊建設發(fā)展大局中的示范引領功能,對其報道水平高低、價值大小,也必然產生不同的影響。多年來《空軍報》“四大品牌”報道逐漸形成報道品牌,一系列專題報道、深度報道,依靠報道的權威性產生了積極影響。實踐證明,增強重大軍事行動報道感召力,必須立足當下練兵備戰(zhàn)實踐這個最大實際,面向未來聯合作戰(zhàn)這個現實焦點,準確把握宏觀趨勢,寓指未來發(fā)展預期。否則,就很難采寫出可觸可感、啟人心智的作品。
(三)創(chuàng)新形式、遵循規(guī)律,增強親和力。尊重規(guī)律、以人為本,讓人看得進、聽得懂、能接受,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有親和力。同一個新聞事件,不同的采寫者會有不同認識,呈現不同層次的作品;不同的媒體會采取不同的報道形式,也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作為空軍黨委機關報,《空軍報》一直發(fā)揮“四大品牌”宣傳報道主陣地作用,年度任務及時跟進,編輯記者輪流參與,在見習式采訪中“補腦”,在復盤式研究中補短,探索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實戰(zhàn)化訓練規(guī)律,創(chuàng)新報道理念和實踐,采用多種體裁深淺搭配、多種載體融合互動等報道手法,采寫了一批有血有肉、可親可近的報道。這充分說明,增強重大軍事行動報道的親和力,可以既運用宏觀思維,研究現代戰(zhàn)爭制勝機理,把握部隊建設發(fā)展規(guī)律,讓報道有深度、有力度;又運用微觀思維,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心中有兵、筆下有情,以有溫度、有態(tài)度的報道,持續(xù)激發(fā)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意志力量。
(作者單位:空軍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報社)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劉小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