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土高原海棠紅
■戰(zhàn)琳琳
任志貞原名任海棠,1914年出生于陜西安定縣(今子長縣)任家砭的一個革命家庭。父親任廣盛早年就跟著陜北紅軍創(chuàng)建人之一的謝子長參加革命,后擔任安定縣北區(qū)黨委書記。任志貞自幼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要成為謝子長和父親那樣的人。
1926年,年僅12歲的任志貞就加入農民協(xié)會宣傳隊,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父親任廣盛不幸犧牲,這更加激發(fā)起她的革命斗志。
1931年,中共安定縣委批準任志貞轉為共產黨員,她更名為“志貞”,以誓永遠做黨的忠誠戰(zhàn)士。當時,中共安定縣委在瓦窯堡的聯(lián)絡站遭到國民黨“進剿”的破壞,黨組織研究決定派任志貞到瓦窯堡擔任地下交通員。從此,她踏上了直接為黨的革命事業(yè)工作的戰(zhàn)斗征程。
任志貞利用瓦窯堡女校的學生身份做掩護,主動接近國民黨駐軍,收集情報,傳遞消息。1931年秋,國民黨軍隊妄圖派一個騎兵排,伏擊轉戰(zhàn)到安定的紅軍晉西游擊隊。在獲悉這一重要行動后,任志貞及時將情報送出,使得晉西游擊隊不僅避免了傷亡,還取得一舉殲滅敵軍一個整建制騎兵排的勝利。
1933年5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陜北游擊隊第一支隊成立。黨組織考慮任志貞隨時面臨被國民黨當局通緝的危險處境,決定派她到紅軍游擊隊工作,擔任第一支隊一分隊政治指導員,使她成為了陜北紅軍游擊隊的第一個女紅軍。
1933年秋,為了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紅一支隊主力南下,留下紅一分隊繼續(xù)在陜北活動,以牽制敵軍,保護游擊區(qū)的群眾。任志貞和分隊長帶領游擊隊員們轉戰(zhàn)在安定、橫山、靖邊三縣交界處地區(qū),取得了多次勝利,打擊了周邊反動勢力,擴大了游擊區(qū)。
隨著革命隊伍的壯大,國民黨當局越來越恐慌,并組織在安定、延川的駐軍和民團對游擊隊加緊“圍剿”。1933年11月,紅一分隊轉戰(zhàn)到延川縣的關莊,計劃在此地休整一段時間,不料在玉盤山被敵重兵包圍,任志貞率部奮勇突出重圍,輾轉返回安定地區(qū)。為了保存革命火種,上級黨組織決定讓紅一分隊暫時分散隱蔽,待機再起。分隊解散后,任志貞被陜北特委調任到綏德縣開展工作,因叛徒戴宗智出賣,被國民黨瓦窯堡駐軍逮捕。
任志貞入獄后,國民黨軍營長張建南喜出望外,認為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肯定好對付,決定要在她身上打開突破口,清理安定縣的共產黨人。張建南用花言巧語誘騙任志貞,想獲得地下黨人的名單,而她堅定地回答說,想要得到名單就把我這顆心挖出來看去。窮兇極惡的匪兵企圖用酷刑逼出口供,棍子、鞭子、烙鐵、竹簽等各種刑具都用了,任志貞被打得渾身是血,甚至昏死過好幾次,但她始終嚴守秘密、堅貞不屈。
任志貞被捕后,黨組織曾想過多種方法營救,但均未能成功。1934年2月,年僅19歲的任志貞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