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班牙海軍,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赫赫有名的“無敵艦隊”。15世紀末,位于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比其他國家更早認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集全國之力建立了一支擁有100多艘戰(zhàn)艦、2000余門火炮的強大艦隊。正是憑借這支縱橫大西洋的艦隊,西班牙成為航海時代的“開路先鋒”。
然而,隨著“無敵艦隊”的覆滅,一度稱雄的西班牙造船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當時聞名世界的費羅爾、卡塔赫納等民間造船廠,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沉寂。二戰(zhàn)后,由這些船廠合并重組的納凡蒂亞造船集團牢牢抓住重建西班牙海軍艦隊的機遇,終于迎來命運的轉機,先后打造出了“胡安·卡洛斯”號戰(zhàn)略投送艦、F-100型護衛(wèi)艦等享譽世界軍貿市場的“爆款”產品,重新續(xù)寫“無敵艦隊”的輝煌。
本期,讓我們回溯納凡蒂亞造船集團的發(fā)展史,探索昔日“海上霸主”的重生之路。
沉寂數個世紀后,“無敵艦隊”的航跡再次延伸
坐落在大西洋東岸的西班牙城市費羅爾,有著風景旖旎的海灘和別具風情的古建筑。這座看似與世無爭的小城,卻是自波旁王朝以來西班牙海軍北方分部的總部,擁有西班牙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造船工廠,F-100型護衛(wèi)艦、“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等“明星”艦艇正是從這里駛向深海。
1947年,西班牙軍方對由民間造船廠合并而成的海軍造艦局進行改革,納凡蒂亞造船集團的前身——巴贊公司應運而生。然而,新生的巴贊公司面臨著諸多難題:二戰(zhàn)后的西班牙百廢待興、經濟低迷,軍方預算大幅縮水,軍艦訂單寥寥無幾。經歷了多個世紀的沉寂,造船工業(yè)的技術基礎也早已盛景不再……
當命運的輪盤再次轉動,機遇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為了扼守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的通道,西班牙海軍迫切需要為艦隊支起一張反潛搜索網。巴贊公司因此接到一項艱巨的任務: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但以西班牙的國力、造船廠的技術水平,建造大型航母并不現實,輕型航母成了軍方的首選。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當時,美國正在為下一代航母的噸位展開“輕重”之爭。有些美國海軍高層認為,大型航母造價高、建造周期長,不如改用排水量小、較靈活的輕型航母。吉布斯·考布斯公司由此提出了造艦方案:這是一種排水量僅14000噸、可搭載17架戰(zhàn)斗機的小型航母,具有一定的海上制空和反潛作戰(zhàn)能力。
然而,造艦方案并沒有被美軍選用。巴贊公司敏感地察覺到這一難得機會,迅速尋求與吉布斯公司合作,并將對方的設計方案加以改進,造出了“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
在這款航母上,昔日“海上霸主”的造船基因得以展現:為了提高航母抗沉性,“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從上到下被10余道水密橫艙壁分割成數十個艙段,即使有數個艙室進水,也能保持漂浮;航母的機庫長度占到全艦長度的三分之二,具備出色的海上打擊能力……“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服役后,立即成為西班牙海軍的核心力量。
嘗到“拿來主義”的甜頭,巴贊公司很快找到下一個“山寨”目標——佩里級護衛(wèi)艦。雖然在美軍眼中,佩里級護衛(wèi)艦并非那么“高大上”,戰(zhàn)斗力卻可圈可點,不僅擅長反潛作戰(zhàn),還可以執(zhí)行反艦、護航等任務,是通用護衛(wèi)艦中的佼佼者。
為了加強航母戰(zhàn)斗群的作戰(zhàn)實力,“長袖善舞”的西班牙海軍很快談妥引進計劃。然而,巴贊公司很清楚,亦步亦趨地模仿終將受制于人,只有將核心技術真正化為己用,才能贏得長足發(fā)展。
引進佩里級護衛(wèi)艦的技術后,巴贊公司將其衍變成“個性鮮明”的圣·瑪利亞級護衛(wèi)艦。與傳統的佩里級護衛(wèi)艦相比,該級護衛(wèi)艦部分加裝了國產電子戰(zhàn)系統、近距海上目標定位系統和“梅羅卡”近防武器系統,并為武器系統安上了新的“眼睛”——低空搜索雷達,整體作戰(zhàn)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由“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和圣·瑪利亞級護衛(wèi)艦組成的新型艦隊,成為當時北約海軍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一家企業(yè)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所處的高峰,而在于從高峰跌落低谷后的反彈力。”在西班牙造船業(yè)沉寂數個世紀后,巴贊公司并沒有迷失航向,而是珍惜每一個可能“逆襲”的機遇,瞄準每一個可能突破的方向,終于在鳳凰涅槃中實現浴火重生。
西班牙造船業(yè)的血液里,天生流淌著創(chuàng)新的基因
2002年,西班牙海軍F-100型護衛(wèi)艦的首制艦“阿爾瓦羅·德·巴贊”號迎來了“首秀”。當艦艇緩緩駛向試航海域時,世人眼睛為之一亮。這艘舷號F-101的戰(zhàn)艦,是世界上第一艘加裝“宙斯盾”系統的護衛(wèi)艦,它的防空能力一舉超越了歐洲海軍在研的所有同類艦艇。當時的媒體一度感嘆:新“無敵艦隊”的旗艦來了!
時針撥回20世紀90年代,為發(fā)展各自的護衛(wèi)艦,西班牙和德國、荷蘭一起簽署了合作計劃。根據3個國家的預案,艦艇將聯合研發(fā)防空系統。然而,初步設計方案擬定后,西班牙軍方卻有了新的想法:能否將“宙斯盾”系統裝上護衛(wèi)艦?
“宙斯盾”是當時最先進的艦載作戰(zhàn)系統之一,一般裝備在排水量超過8000噸的驅逐艦上。F-100型護衛(wèi)艦采用龐大復雜的“宙斯盾”,在當時許多人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西班牙造船業(yè)的血液里,天生流淌著創(chuàng)新的基因。1995年,西班牙宣布退出三國合作造艦計劃,轉而將這一看似“不可能”的想法付諸實踐。經過大量船模試驗后,巴贊公司對F-100原來的設計方案進行重大調整,通過變更艦艇上層建筑和甲板、調整艦艇平臺布局等舉措,使F-100成功加裝了和伯克級驅逐艦基本相同的“宙斯盾”系統。
艱辛的付出,終會結出累累碩果。F-100型護衛(wèi)艦問世后,立即成為軍貿市場的“網紅”產品,成功拿下挪威、澳大利亞等國海軍的訂單,為巴贊公司贏得口碑。
“軍事創(chuàng)新領域,企業(yè)思想保守、故步自封就會錯失發(fā)展良機。”巴贊公司清楚,要想保持在軍貿市場的“江湖地位”,成為造船業(yè)的“領跑者”,就必須緊盯未來戰(zhàn)場,不斷推陳出新。
之后,西班牙建造了2艘加里希亞級兩棲船塢登陸艦。但隨著海軍將戰(zhàn)略眼光投向海外,研發(fā)一款裝載和作戰(zhàn)能力更強的兩棲艦艇迫在眉睫。在與造船企業(yè)溝通時,軍方再次提出新需求。鑒于西班牙只有一艘航母,在航母維護的“空窗期”,海上作戰(zhàn)力量會被極大削弱,能不能通過設計,使新艦艇同時具備兩棲攻擊艦和輕型航母的功能?
“魚”和“熊掌”兼得的想法,令不少企業(yè)知難而退。然而在巴贊公司看來,這種“跨界”需求正是未來海上艦艇的發(fā)展方向,雖然挑戰(zhàn)艱巨,但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經過5年的潛心研發(fā),2008年春天,“胡安·卡洛斯”號戰(zhàn)略投送艦在費羅爾造船廠成功下水。面對軍方提出的苛刻要求,巴贊公司給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在艦面設計上,“胡安·卡洛斯”號采用了和“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母相似的全通式飛行甲板,首段設置了傾斜的滑躍式甲板;飛行甲板進行專門強化,以便承受垂直和短距起降戰(zhàn)機的重量和尾焰沖擊;艦艇其他部分則按照兩棲登陸艦的要求進行設計。
這艘史無前例的“跨界”艦艇,排水量達到27000噸,最多能搭載30多架固定翼艦載機和直升機、42輛主戰(zhàn)坦克和近千名士兵,既有制空作戰(zhàn)和對海對陸打擊能力,又有兩棲登陸作戰(zhàn)的用途。
對于一家軍工企業(yè)而言,取得一時領先并非難事,但要想成為軍貿市場屹立不倒的“常青樹”,離不開創(chuàng)新活力最大程度的釋放?;仡櫚唾澒镜陌l(fā)展歷程,我們發(fā)現,正是他們秉承敢為人先、創(chuàng)新不止的發(fā)展理念,才一次次搶占了軍工科技的制高點,打造出一件件軍工“爆款”。
把握命運的轉機,將斗牛士理念延伸到軍工領域
“每一位成為千萬富翁的優(yōu)秀斗牛士背后,都有數百名斗牛士倒在通向頂峰的路上?!边@句西班牙諺語,道出了斗牛士競爭的殘酷。一位斗牛士坦言,在公牛向自己狂奔而來的那一刻,要戰(zhàn)勝的不僅有公牛,還有自己。斗牛場上,斗牛士把握的是戰(zhàn)機,更是命運的轉機。
將斗牛士理念延伸到軍工領域,這種轉瞬即逝的機遇,對企業(yè)來說同樣也是關乎生死存亡。
20世紀70年代初,西班牙經濟突飛猛進,造船業(yè)駛上“快車道”,巔峰時期艦艇產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好景不長,1974年,受海灣國家石油禁運和全球性能源危機的影響,造船企業(yè)訂單銳減,不少小型造船廠紛紛倒閉,巴贊造船廠也不得不通過裁員、減少產量以度過產業(yè)“寒冬”。為了應對危機,西班牙政府決定采取“抱團取暖”的方式,著手對各大造船廠進行整頓,將巴贊造船廠在內的國營船廠合并重組成伊薩爾集團。
在政府干預下,伊薩爾集團的管理架構改革很快完成,平穩(wěn)度過了公司重組的關鍵階段。在這一時期,伊薩爾集團還收購了卡地茲造船廠、門內斯主機工廠等私營企業(yè)。轉型重塑后的伊薩爾集團,一舉成為歐洲第二大造船企業(yè)。
危機與轉機就像一對雙胞胎,總是相伴而行。新成立的伊薩爾集團體量龐大,有一定的技術優(yōu)勢,但結構冗腫、效率低下等弊端也隨之凸顯,企業(yè)發(fā)展的步子遲遲難以邁開。2005年,痛定思痛的伊薩爾集團再次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將與軍艦設計建造的業(yè)務部門分離,成立了納凡蒂亞造船集團。納凡蒂亞造船集團專注于軍用艦艇建造、系統整合和武器系統開發(fā)等業(yè)務,技術交流、人才培養(yǎng)體系日臻完善,綜合技術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改革與創(chuàng)新。主動走出“舒適區(qū)”,不斷根據市場環(huán)境及時調整發(fā)展策略,讓納凡蒂亞造船集團在短短十多年實現快速發(fā)展,成為軍貿市場上的“明星”企業(yè),也續(xù)寫了西班牙造船業(yè)的歷史新篇章。
上圖:2018年11月,一艘補給艦在納凡蒂亞造船集團下屬造船廠下水。資料照片
歷史鉤沉
“佩拉爾”號潛艇:一座特殊的紀念碑
西班牙東南部海濱城市卡塔赫納的軍港內,一艘雪茄形的鋼制船體巍然矗立。這座特殊的紀念碑,是世界上第一艘電動潛艇——“佩拉爾”號。
1851年,“佩拉爾”號潛艇的設計師伊薩克·佩拉爾出生于卡塔赫納的水兵世家。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伊薩克萌生了參軍報國的念頭。16歲那年,他加入了西班牙海軍,逐步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海軍工程師。
1863年,法國率先建造出第一艘機械動力潛艇。隨后,各軍事強國紛紛投入到這一新式潛艇的研發(fā)中。當時,伊薩克敏銳地察覺到,潛艇很可能對未來戰(zhàn)爭形態(tài)產生巨大影響。
1884年,伊薩克開始按照自己的構想,著手設計一款能夠發(fā)射魚雷的潛艇。在經歷數次試驗后,他的研究成果引起軍方高層的關注。在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下,伊薩克的設計進度提擋增速。
經過4年的艱苦研發(fā),“佩拉爾”號宣告誕生并開展測試。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佩拉爾”號從軍港悄然下潛,迅速航行到目標海域,成功對一艘軍艦實施了模擬攻擊。
當“佩拉爾”號完好無損地重返港口時,等候多時的官兵們沸騰了?!芭謇瓲枴碧査宫F出的作戰(zhàn)性能,讓他們激動不已。盡管受到工藝精度、技術水平的限制,這艘潛艇只能在沿海使用。但在“佩拉爾”號問世后的10年內,沒有任何一艘潛艇能與之匹敵。
如今,“佩拉爾”號成為一座特殊的“紀念碑”,述說著西班牙海軍的昔日輝煌。在“佩拉爾”號的不遠處,納凡蒂亞造船集團正緊鑼密鼓地建造西班牙海軍新型潛艇S-80。為了紀念伊薩克為西班牙海軍做出的貢獻,這款潛艇的首艇以“伊薩克·佩拉爾”命名。
(冉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