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迎來建站30周年。記者近日來到位于南緯69度22分、東經76度22分的中山站,一睹這個地球最南端的中國“科學小鎮(zhèn)”的風采。
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的船載直升機從空中鳥瞰中山站,一座座建筑造型新穎、色彩明快,它們分布在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上,共同組成設備完善、技術先進、也是中國極地科考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科考基地。
位于中心位置的紅色綜合樓,建筑面積1710平方米,是全站最大的單體建筑。在它的左前方,是已經作為文化遺產保護起來的老主樓。
1989年2月26日,中國南極科考團隊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在東南極洲建成了南極圈內的首個中國考察站——中山站,這也是繼長城站之后的中國第二個南極考察站。它的建筑面積達到1600平方米,實現當年建成、當年越冬。老主樓和老發(fā)電棟、老氣象臺一樣,是中山站的第一代建筑。
2002年,中山站新建的二層宿舍樓,已經與第一代集裝箱式房完全不同。新宿舍樓為鋼框架結構加裝保溫板,房間配有完善的衛(wèi)生洗浴設施,樓內配置通信設備,大大改善了隊員的居住環(huán)境。
“隨后,中山站迎來了‘十五’‘十一五’規(guī)劃發(fā)展的利好,進入大規(guī)模擴建改造時期?!钡?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第七次來南極“建房子”的中鐵建工集團南極項目部現場經理羅煌勛說。
中鐵建工集團正是2002年國家決定對南極科考站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改造時投身南極建設的。“十五”期間,來自該集團的考察隊員參與了中山站綜合棟、空間物理觀測棟、污水處理棟、廢物處理棟等建設,中山站面貌煥然一新。綠色的“六角樓”空間物理觀測棟,是中山站的標志性建筑;新建的主發(fā)電棟則為中山站提供著更強大穩(wěn)定的電力輸送。
“南極氣候惡劣,科考隊人員有限、工期緊,現場施工在進度安排、人員組織、施工環(huán)境方面與國內施工相比差異較大?!钡?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中鐵建工集團南極項目部現場黨支部書記郭兆倫說,在特殊的南極環(huán)境下搞工程建設,做到安全和質量雙保證,科學組織和科學施工是關鍵。
“科考站建設并非一勞永逸,還需要對建筑及后勤保障設備進行維護。”半個月前離開中山站、登上“雪龍”號返程回國的羅煌勛說,“對中山站的房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有特殊的感情,看著它們一點點建好,一年年增多。每次走進中山站都像回家一樣,每次離開也像離家一樣,戀戀不舍?!?/P>
中山站的成長,是中國南極科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中山站的建成和擴大,極大提升了中國南極考察和研究的綜合實力,并且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據新華社“雪龍”號2月27日電 記者劉詩平)
上圖:中山站一角。
新華社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