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學霸”為省飯錢不敢報北大
七常委里年齡最小的李克強,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首屆考生??吹經],總理也一樣高考過哦。
安徽鳳陽,朱元璋老家,李克強在此插隊3年。在日后的《師風散記》中,李克強自己回憶,由于“多數(shù)時間是和鄉(xiāng)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填志愿時,對北大“幾不敢有奢望”。因此,“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愿欄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師范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范院校讀書是不必付飯錢的”。
不過,在第二志愿中填報了北大的李克強,還是因為北大的優(yōu)先選擇權而被錄取,進入在當時還保密的“政法專業(yè)”,即后來的法律系。
在校期間的李克強堪稱“學霸”:為了背單詞,他做了個小本,正反面寫上單詞和釋義,“走在路上在背,上食堂吃飯排隊時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車等車時也在背”,于是大三后即可翻譯英文原版法律文獻,1980年翻譯的《英國憲法資料》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錄用,1萬多字;自修經濟,“在圖書館借了不少經濟和經濟法的英文原著”;被推選為校學生會主席,創(chuàng)立北大學生議會常代會;博士論文或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獎”……
1983年,為了刻畫先進團干部,北影劇本創(chuàng)作室這樣描述李克強:“在校學習時是高材生,并被美國哈佛大學錄取為留學生,但校黨委需要他留下做團的工作,他心甘情愿地放棄自己的專業(yè)?!?住在北大37樓的李克強也不只是學霸,還愛打籃球。后來擔任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的宋凱楚曾和李克強住在同一宿舍,也是球友。宋回憶稱,李克強“籃球技術一般,但比較勇敢,動作比較靈活敏捷”,自稱為“農民式的過人,農民式的投籃”。

前排從左至右:姜明安、龔祥瑞、陳興良、王建平;后排從左至右:陶景洲、劉鳳鳴、李啟家、王紹光、李克強
其他常委:俞正聲技術報國,王岐山“不務正業(yè)”
另外五位常委讀書的材料不多,但也有故事。
比如張德江,是七常委里唯一有留學經歷的:在插隊時屬于“老三屆”的他,從延邊大學畢業(yè)并任職后,于1978年到1980年,到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留學,后來中國大使在該校演講,還專門提到這位知名校友;俞正聲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前“從來沒想過從政,小時候的理想就是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后來上大學,考哈軍工,想要為國防科技事業(yè)獻身,想從事國防科研”,是“理想主義者”。曾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的俞,后來在上海電氣集團調研時,提了很多專業(yè)性問題,集團負責人感覺他“好像是清華大學電站設備專業(yè)畢業(yè)的”,但他其實學的是彈道式導彈自動控制專業(yè),絕對的高精尖。
而在新華社內蒙分社當過7年農牧口記者、作品《夜宿車馬店》成為新聞界典范的劉云山,大學就讀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集寧師范學校。此后劉也把讀書作為最大愛好,寫了不少散文。